图说宜阳的会员   
首页 >> 锦屏镇 >> 旅游.景点 >> 图文内容

苗村南虎头山脚下-虎头寺石窟

[日期:2017-05-08]   来源:图说宜阳  作者:图说宜阳   阅读: 388[字体: ]

位于宜阳县城东12.5公里虎头山脚下,因山崖形状似虎头而得名,寺也随山名而称虎头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头寺石窟。石窟内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开凿年代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建都洛阳后,大兴佛教,当时人们就在这里因势就形,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东北而西南,山崖环拱,呈一弧形,面积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镌刻的碑碣两方,高2.1米,宽1米。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已模糊得无法辨认。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开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宽2.25米。

窟内刻造佛像7尊,正中供奉为释迦牟尼佛,高1.8米,肩宽70厘米,石座宽1.2米,两侧分别竖立着阿难和迦叶两尊佛像,各高1.3米,肩宽35厘米。右侧石壁上立着菩萨7尊,高1.23米,肩宽29厘米。武士左侧又刻造小菩萨2尊,仅高35厘米。石窟南面系悬崖峭壁,高约10米,上伸下收,向前倾倒,若屋檐之势,可避风雨。石崖上下倾斜度在30度左右。就在石崖之上刻造佛像近千尊,现在能看的有780尊。如此众多的佛像,却有次序地集中排列在这高5.6米,宽4.8米的面积之内。大部分佛像高12厘米,宽8厘米,左右排列整齐。在众小佛像之间,雕窟有一佛龛,高7.6米,座宽46厘米。佛龛下面刻有铭文一篇,记述了造像的年代,字迹还依稀可见。其文为:“大魏正光元年七月十五日”。佛像左侧另有4个小佛龛。龛的大小不一,但高低都在40厘米左右。石窟计有大小佛龛6个,大小佛像820尊,最大的高1.8米,小的12厘米左右,造像题记和碑刻3块。过去虎头寺内有众僧住守,常年香火不断,后由于年长日久,战乱灾荒,风雨侵袭等因素,寺院遭到严重破坏,仅存近千尊残佛和一天然石洞。

虎头寺石窟

    远眺虎头寺石窟,只见它背依虎头山,从东北向西南渐呈弧形分布,全长20余米,残留的佛洞和千佛壁透着历史沧桑,也记录了这里曾经的繁盛。在石窟入口处东边有两通石碑:一通碑额上刻蟠龙,中间凿有小龛,龛内刻有一佛、两弟子、两菩萨,碑身花纹清晰可辨;另一通碑的一面碑身岩面未经琢磨,另一面由于风雨侵蚀,字迹已无法辨认。石窟面向西北,窟内平面略呈方形,穹窿顶,深和宽各约3米,共雕刻有7尊佛像。黄六锁介绍,正中雕刻的主佛为高1.8米的释迦牟尼;其余佛像分别为阿难、迦叶、菩萨、力士,由于附近村民常年在此供奉香火,窟内岩壁已被熏成黑色。沿石阶往南,近10米高的峭壁上一处朱红色的千佛壁呈现在我们眼前,在众多小造像之间雕刻有一个佛龛,龛内刻有3尊佛像,佛龛左侧另有小龛4个,小佛像旁边还刻着依稀可辨的名字,这可能是当时捐款资助凿刻石窟的人的名字。“崖壁上雕刻有800多尊佛像。”黄六锁惋惜,经过历年战乱、偷盗,很多佛像都已严重受损。佛龛下的1篇铭文,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字迹已很难辨认,但“大魏正光元年”的字迹清晰可见。“由此可见,虎头寺石窟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黄六锁说,根据史料记载,因虎头山与龙门山的石质相似,北魏时期开凿龙门石窟时,工匠们大都先要在虎头寺石窟“实习”,先行“练钻”,技艺合格后才能参加龙门石窟的开凿。

 

传说是:这里是龙门石窟的实习基地

 

热门推荐
声明:本网站纯属公益爱好和无私奉献家乡、无任何商业行为,如无意中图片或信息侵害了你的权益请邮件联系删除!
注:如想投稿为你家乡贡献图文请发邮箱:76972199@qq.com (介绍下图片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