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宜阳的会员   
首页 >> 高村镇 >> 企业.项目 >> 图文内容

吉卓云:宜阳县高村乡鹅宿村回乡创业事绩

[日期:2016-11-27]   来源:yy  作者:图说洛阳   阅读: 701[字体: ]

 宜阳鹅宿村吉卓云重回故土报效桑梓 带领乡亲踏上小康路

核心提示:
 在宜阳县高村乡,吉卓云与鹅宿村的故事口耳相传,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
 

 

  吉卓云查看大棚蔬菜长势

  在宜阳县高村乡,吉卓云与鹅宿村的故事口耳相传,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

  故事的开头在1964年。是年,失去双亲的吉卓云刚满6岁,他离开家乡鹅宿村,投奔外地亲戚。后来,乘改革春风,长大的吉卓云下海经商,开煤矿、搞养殖,生意越做越大。尽管吉卓云多次捐资支持家乡建设,但鹅宿村的乡亲们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

  岁月只在弹指间。2012年,54岁的吉卓云返回故乡,决意拿出平生大部分积蓄创业,改变家乡面貌。4年来,吉卓云一手抓产业,一手抓党建,贫穷落后的丘陵塬正孕育出新的希望……

  架电·修路·办教育

  从宜阳县城前往西北50多公里之外的高村乡,一路坦途。起起伏伏的丘陵塬上,金黄的田野里麦浪滚滚。

  然而,拐入通往鹅宿村的水泥路,是另外一番景致:标准化猪舍和日光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烟田和密密匝匝的果园。

  “现在,来咱村看不到麦收场景。”在果园打工的村民董焕珍说,如今,土地和荒山全部流转,发展畜牧养殖和高效农业。

  3年前,董焕珍可没这份底气。鹅宿是个自然村,72户282口人,有1600亩耕地、1000亩荒坡,人均5亩地、4亩坡。虽地广人稀,但岭高缺水,广种薄收。

  其实,董焕珍是鹅宿的媳妇,1995年嫁到村里。此后,她的生活,连着鹅宿的变迁,总是与吉卓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鹅宿偏居山隅,董焕珍与丈夫结婚时,还未通电。“家人极其反对我嫁到这一穷二白的山窝窝。”董焕珍回忆。那年,恰逢吉卓云回乡探望,贫穷状况让他震惊。他二话没说,捐资架线,鹅宿结束了不通电的历史。

  再穷不能穷教育。吉卓云还出资帮村里建校办学。

  “脚下,这漂漂亮亮的水泥路,也是他出资建的。”董焕珍说,过去,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镇上,遇上大雨就泥泞难行,只能深一脚浅一脚踩着弯弯曲曲的田埂步行。

  兴业·回迁·日子美

  办教育,兴基建,鹅宿的艰难蜕变,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家的思想。

  以前苦熬穷日子,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小村愈加冷清。

  杨新伟是村里最早外出的人之一。他在异乡娶妻生子后,户口也随之迁出,鹅宿成了“记忆中的故园”。

  “要脱贫更要致富,唯有办产业,才能聚人气。”吉卓云说。2012年年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再次回村。这次,他决定拿出1亿元,兴办鹅宿牧业集团。

  长期以来,高村乡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不足,鲜有企业愿意落户,招商引资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乡政府虽然以情招商引来了吉卓云的“亿元工程”,但大伙儿当初心里都还有点忐忑。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2012年5月,随着一阵鞭炮声响,鹅宿牧业项目开工,年底一期工程竣工。次年7月,二期工程竣工,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这个年出栏6万头生猪的现代养殖企业,成为当地投资最大、见效最快的产业项目之一。

  2013年年初,鹅宿牧业投产前,吉卓云发出“英雄帖”,呼吁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彼时,杨新伟横下一条心举家回迁,并重新办理了落户手续。

  “家门口能就业,何必远赴他乡。现在轿车都开上了!”杨新伟乐呵呵地说。

  流转·就业·三部曲

  养殖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然而大部分群众依然依附于贫瘠的土地。

  2012年,在建设猪场的同时,吉卓云不分地力、不论地形,整体流转了村里全部的土地和荒山,承诺每亩耕地每年租金500元。

  问题也就此产生。鹅宿“地无三尺平,庄稼望天收”,前些年,地租低至二三百元,也无人问津。对于500元的标准,大家颇有疑虑。

  吉卓云深谙市场规律。他的每一个决策,都让乡亲们“喜出望外”。

  第一步:在土地流转后,吉卓云先是投资近1000万元,把水泥路和提灌工程延伸到田间地头。如此一来,按市场行情,地租要800元。

  第二步:吉卓云自己并未投资农业项目,而是以每亩600元的低价进行二次转包,吸引有技术的能人进驻。地租之所以低于市场价,前提是进驻者必须聘用本村劳动力。如今,项目已吸引7个种植大户投资,全部种植烟叶、大棚蔬菜等高效作物。

  第三步:对于1000亩荒地,吉卓云自主经营,发展核桃、花椒、樱桃、沙梨、桃子等经济林,实现效益长短结合。

  “目前,农林畜三个板块吸纳就业100余人,村里几乎没有闲人。”吉卓云测算,按人均5亩地,一个四口之家,每年地租有1万元,加上夫妻俩稳定打工,收入4万元,不愁过上小康生活。

  党建·福利·小康路

  土地整体流转、产业梯次推进,不仅转嫁了农业风险,而且彻底把乡亲们从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职业农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鹅宿牧业党支部就是鹅宿村的“火车头”。2013年,鹅宿牧业集团与鹅宿村共建非公企业党支部。吉卓云也将党组织关系从外地迁回,承诺企业盈利将主要用于增加村民福利,带领乡亲们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2014年起,鹅宿村60岁以上的老人,除领取国家统一发放的补助金外,每月都会领到企业按标准发放的300元至500元的“零花钱”。另外,凡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有奖学金扶持。

  81岁的赵安温原是村里的低保户。如今,他和老伴儿每月拿到村里的补助就有1000元。“逢年过节,全村每人还发3斤肉。你说日子好不好?”赵安温笑容满面。

  房子是庄稼人的牵挂。日子红火起来,不少人有意攒钱翻修老屋。如今,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新社区已经主体完工。不久之后,董焕珍夫妇、杨新伟一家、赵安温老两口都将以成本价搬入新居。

  4年来,吉卓云的奉献,带活了鹅宿村。“我是一名孤儿,党培养了我,我要把力量献给群众。”吉卓云说。

  夕阳西下,下工的乡亲们正扛着劳动工具,走在回家路上。而这条路,通向富裕,通向小康……

  (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张新迁 田义伟 张珂 文/图)

  ▶▶短 评

  从贫困落后的边远山村到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从村企共建党支部到奋力实现全面小康……短短4年时间,吉卓云带领鹅宿村实现“蝶变”,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乡亲和在外打拼的游子。故事背后,不仅是一个游子报效桑梓的浓浓乡情,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担当。

  “党培养了我,我要把力量献给群众。”吉卓云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用实干和奉献诠释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先锋。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朝着“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迈进。啃下硬骨头,实现新发展,需要更多党员像吉卓云一样,做群众头顶那朵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云”,立足岗位、发挥作用,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体现信仰的力量。 (云飞)

 

吉卓云:为党旗增色 为桑梓造福

宜阳县高村乡鹅宿村,是一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穷山沟”。而今,短短4年时间,全村实现了土地整体流转,环线公路直通田间地头,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带动种植,农民变“工人”,老有所养、家家富足,成了“不离土、不离乡,在家就可奔小康”的新农村样本。

    鹅宿巨变,靠的是党的好政策,直接得益于一位叫吉卓云的好党员。

    吉卓云今年58岁,宜阳县高村乡高效农业综合项目区党总支常务副书记。他本是身家过亿的企业家,更是三次出任基层党支部书记,时时刻刻把“党员、责任、担当”放在心上的好党员。

    1.jpg

    叱咤商海 “二次回村”

    1958年吉卓云出生在鹅宿村。1963年,刚刚5岁时父母双双过世,吉卓云投靠了居住在三门峡市霍村的表伯。苦难的岁月,他强撑着艰难度过。1973年年底,乡里组织修筑常村水库,15岁的吉卓云和村里的壮劳力一起走进建设工地。因为肯吃苦、人缘好,1977年吉卓云当上了民兵连长。1980年4月,常村水库建设完成,经过3年民兵连长的历练,吉卓云当上了霍村大队副大队长兼生产队长。1988年,吉卓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1989年12月,吉卓云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94年8月23日,河南省委第一次从基层优秀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干部。吉卓云通过了三门峡市委组织部的严格考核,组织部门的评价是:“敢负责,能担当,有造福人民的情怀,有发展经济的本领,有过得硬的作风,有实打实的业绩。”他被任命为义马市常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两年后,吉卓云又被组织上调到千秋镇任副书记和副镇长,主管企业,后到义马市乡镇企业局和三门峡市医药公司工作。1997年,面对当时的下海热潮,吉卓云选择了下海经商。

    吉卓云下海后如鱼得水,依托义马市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了义马市原煤运销公司、兴义煤矿、义马市琢银商贸公司等企业。

    吉卓云富了,身家过亿,但他说:“我要感谢国家,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社会给我提供了创造财富的好机遇!”

    2001年7月,吉卓云再次被推回了霍村。由于当时霍村人心涣散,党组织不健全,经济发展缓慢,乡亲们想到了脾气耿直、乐善好施的致富能手吉卓云。义马市委组织部领导多次邀请吉卓云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主任。

    党员的责任让吉卓云没有别的选择,他毅然“二次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主任。

    面对贫穷小村,面对父老乡亲的期盼,吉卓云看到的不是困难而是希望,思考的不是混日子而是如何改变。信念坚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吉卓云很快开创了霍村的辉煌。

    2002年,吉卓云被三门峡市委评为“时代楷模”和省级劳模。这是三门峡市委组织部当时对吉卓云的评价:上任以来,抓班子、带群众、促发展。一方面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另一方面自己带头致富,同时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共同致富。

    他出资2万余元,解决了以往农户的包青款、民办教师工资款、农电使用款;出资19万元,修建了一条全长700多米、宽4米的水泥路,方便了群众下地干活;自己建日光温室,同时又帮助群众贷款25万元,建起21栋日光温室;为解决温室的用水、用电问题,又出资架设供电线路2000余米,打水井2眼;与省畜牧局联合协作,投资6580万元,建起豫西地区最大的种猪繁育场。

    2002年七一前夕,吉卓云和另外两名优秀党员受到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的亲切接见。

    从2001年7月到2012年12月,11年多的时间,他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二次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不懈的追求与默默的奉献,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和群众架起一座连心桥。贫穷落后的霍村用11年时间化蛹为蝶,成为和谐富足的新型社区。

    11年间,吉卓云没有从村里领取一分钱补助和报酬,没有在村集体账上报过一张发票。但他为义马市义马村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捐助了130万元;为义马市东区小学两次捐助了130万元;为义马市5个派出所硬件建设捐助了85万元;为贫困党员和群众捐助20多万元;汶川地震,他捐助30万元……

    省劳模、优秀党员等荣誉接踵而至,但吉卓云说:“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让群众富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忘故土 回报桑梓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时间倒回到1996年,侄儿结婚,吉卓云回到鹅宿村。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乡亲们竟然点着煤油灯和蜡烛。

    贫穷再次刺痛了吉卓云的神经。他当即拿出3万元现金交给村里的负责人,鹅宿村成为宜阳县高村乡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子。

    感激的乡亲们为吉卓云在村头的制高点上竖起了第一块石碑。如今,石碑上的碑文已经风化,但“吉卓云同志捐资架电造福乡邻”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后来,学校的校舍破旧成了危房,村里的孩子没有地方上课,吉卓云捐资为村里建起了学校……

    在农村,都说只有土地不会骗人,春天种下多少希望,秋天就收获多少梦想。但对地处丘陵地带的鹅宿村来说,贫穷依然是摆脱不掉的难题。

    “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拔掉穷根、开掘富源。”已经两次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吉卓云深知这个道理。

    2011年6月,当吉卓云再次为鹅宿村捐资修路后,朴实的乡亲们再次为吉卓云竖起一块石碑。

    高高的两块石碑撩起了他心底的乡愁,他做出了人生又一个重大决定:回到故土办企业,造福乡邻,把鹅宿村建成一个风光绮丽、循环发展、人人有工作、老有所养、家家富裕的新农村建设样本。

    鹅宿模式 “雁阵”体系

    2012年农历五月初八,随着一阵鞭炮声响,鹅宿牧业项目开工。54岁的吉卓云承诺:企业的大部分收益将用在鹅宿村的发展上,将企业发展成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企业。

    2012年年底,吉卓云辞去了义马市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三门峡市人大代表的职务,把组织关系转到了洛阳市高村乡,用心在故土开启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本。

    鹅宿村发展的关键在水。54岁的吉卓云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对废弃的鹅宿水库进行加固清淤,投资100万元的水库除险加固清淤改造工程短短几个月便清理完工,新增库容10万立方米;在村后的汪洋河新修拦河坝,修建提水工程把水提到了鹅宿村的山头,架设管道把水引到厨房和田间地头,群众吃上了自来水,“靠天收”的千亩耕地也变成了良田。

    公路通,万事兴。他投资400多万元,修通了15公里多的水泥路,让村内环线公路四通八达直通田间地头,并打通了渑池县石庄村与宜阳县鹅宿村的乡级公路。这条公路也成为洛阳市和三门峡市的又一跨地区通道。

    一个人能带动一群人,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投资上亿元的10万头生猪项目宜阳县鹅宿畜牧公司(种猪繁育厂)和宜阳县琢银畜牧公司(生猪育肥厂)在鹅宿村相继建成。鹅宿村的全部劳动力摇身变成了“工人”。

    鹅宿村有1600亩耕地、1000亩荒山。吉卓云成立了宜阳县兴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宜阳县富鹅种植专业合作社,将鹅宿村所有的土地按照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实行产业化经营。

    为了让乡亲们放心,吉卓云承诺:不要国家农业项目资金,不要国家对群众的粮食补贴,每年年初提前支付租金,农业公司必须用当地的群众务工……

    改变居住环境和思想观念是吉卓云建设鹅宿新农村样本的重中之重。

    鹅宿牧业集团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新型鹅宿社区。社区占地65亩,4栋楼房主体已经封顶,有3种户型的小康房100套。小区内将建立职工食堂、超市、卫生室、幼儿园、老年公寓和休闲广场,并且要达到“四个统一”,即统一供水、供电、供气(养殖场沼气)、供暖,真正做到农村社区城市化。

    “2017年年底将全部入住。每家每户可以按照自己家实际情况选择户型,每平方米500元,而建设的成本价是1200元。”吉卓云说,旧宅子由公司统一收回搞庭院经济和乡村休闲旅游,所有权和收益归村民。

    老有所养是吉卓云规划的鹅宿村新农村样本的重要环节。从2014年开始,鹅宿村老年人在领取国家统一发放的补助金和公司的土地流转费用外,鹅宿牧业集团每年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公司成立了教育基金,村里孩子考上高中、大学都有资金资助。

    吉卓云说,鹅宿牧业集团的规划就是“一个龙头、两个基地、三个园区”,这也是鹅宿村的未来,即以鹅宿牧业集团公司为龙头,发展生猪繁育育肥和高效农业项目两个基地,拓展农业观光园、休闲娱乐园、果蔬采摘园三个园区,实现“不离土、不离乡,在家就可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鹅宿村富了不算富,周边的群众富了才算富!在建设鹅宿村新农村样本中,吉卓云还时刻关注着高村乡的发展。他一心为民的实干精神也深深感动了宜阳县和高村乡的领导。高村乡针对汪汴、东营、孔昌、沈沟4个村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带民致富乏力的现状,专门组建了高村乡高效农业综合项目区党总支,辖汪汴、东营、孔昌、沈沟、鹅宿牧业5个党支部,乡纪委书记担任书记,任命吉卓云为常务副书记。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吉卓云第三次担任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这次的责任更重了。目前,高村乡万亩高效生态农业区已经规划启动,新“雁阵”已经成行,吉卓云的鹅宿村新农村样本“领头雁”也已矫健起飞……

    “对故土的反哺情怀,对故土的无私奉献,为故土一心一意的福祉谋取,不仅凸显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最高品质和道德准则,更为家乡带来了新生,留下了希望!”宜阳县委书记安颖芳说。

    “2018年,鹅宿村的乡亲要提前进入小康社会!”吉卓云对未来充满信心。


    人物档案

    吉卓云,58岁,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洛阳市宜阳县高村乡高效农业综合项目区党总支常务副书记。他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两次担任义马市霍村党支部书记,把贫穷的霍村变成了富裕和谐的新社区。他不忘故土,第三次担任基层组织带头人,把宜阳县鹅宿村建成了“三农”改革示范村。他心系群众,为贫困群众、新农村建设等捐资上千万元。2014年,他被洛阳市授予“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党员好干部”称号,今年又被洛阳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热门推荐
声明:本网站纯属公益爱好和无私奉献家乡、无任何商业行为,如无意中图片或信息侵害了你的权益请邮件联系删除!
注:如想投稿为你家乡贡献图文请发邮箱:76972199@qq.com (介绍下图片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