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宜阳的会员   
首页 >> 宜水之阳 >> 图文内容

昌谷散记--作家 孟红梅 走心探访李贺故里 笔记

[日期:2023-01-30]   来源:宜水之阳  作者:孟红梅   阅读: 0[字体: ]

      写给唐代诗人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一书,出版年余。按理,当送书中的主人公“雅正”。然时过千年,天上人间,我不知道将书送往何处,也不知道被天帝召去为白瑶宫作记的“诗神”是否愿意接受这些浸染着人间烟火的文字?犹豫疑惑中,时间一天天过去,内心的不安与日俱增。  


  近期,回老家宜阳休假。将息懒散中,只是不敢怠慢了关于李贺的一些后续文章。高温酷热,亲情困扰,犹自目不斜视,稳如磐石般坐于电脑前。可结果并不如人意,常常是枯坐半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思绪却纷乱得要命。  

  情况在七月的最后一天有了好转。这天下午,酝酿多日的雨终于落了下来,低吟浅唱一番后,引来清风轻,气温下降,一时竟有了秋的况味。闷热消散,神清气爽,为李贺送书的想法又上心头。第二天一早,便约上好友,驱车直奔李贺故里(今宜阳三乡)。悄悄的,我把书随身带着。毕竟年至不惑,天真的想法还是独自享受的好。  

  通往李贺故里的是新扩建的一条省道。近年,各地都很注重名人效应,该路宜阳境内县城部分路段便被唤作了“李贺大道”。这样叫,也无不可。当年,李贺正是沿着这条“两京大道”西入长安,东进洛阳,骑马仗剑,独行苦吟,走出了一条短暂而壮美的人生之路。不过,一千二百年前,路两边栽种的可是槐树。每到夏天,它便开出黄色的花,朴实低调地坠挂在枝叶间,散发着凝重却催人奋进的气息,鼓励鞭策着那些“应届往届”的举子们,满怀激情与梦想奔向功名前程。李贺也不例外。但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眼中少了几分“槐花黄,举子忙”的功利,多了些许“官槐如兔目”的悲凉。在《春归昌谷》、《送小季至庐山》两首诗中,他两次一字不改的重复使用该句,可见其在诗人心目中的位置。  

  如今,纯粹质朴的槐树已不太容易看到。公路旁,村庄内,到处都是开白花的洋槐树,尖刺肥朵,张扬跋扈,逼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不得不低眉敛息,避让一隅。  

  这种境遇,和李贺像的遭遇颇有几分相似。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纪念这位唐诗里程碑式的诗人,三乡民众不仅为李贺塑了像,还在乡政府对面街边的繁华地段修了亭子,将李贺像和一些相关碑刻安放其间,追怀景仰。后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李贺研究逐渐兴起,他的240首诗歌及其身世、故居等均被作为研究对象,被一些有识之士、文化名流全面研究,深入考证。甚至关于李贺出行坐骑是马是驴还有过热烈的探讨争鸣。  

  在各方不懈的努力下,李贺笔下的风物、所表达的情怀,在三乡都不同程度地找到了根据。昌谷还在,南园、北园名亡实存;山居的小树枣花经过千年不败,“斫取青光写楚辞”的竹林依旧。“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行走在李贺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三乡东、西柏坡村一带最有可能是李贺的故园。李贺塑像随之迁移,在西柏坡村小学校院内落了脚。  

  西柏坡村小学位于该村最西头。正值暑假期间,学校大门紧锁,空无一人。但我还是从铁栅栏式的大门间看到了李贺。他微仰着头,挺拔清瘦。身旁,两棵笔直粗壮的老松,伸出苍劲的枝干将他左右拱卫。 

  有热心的村民唤来了这所小学校的校长。校门打开,我向李贺走去。在走到他跟前的一刹那,感觉有颗水珠滴落在了额头。此刻,也无风雨也无晴,湿重的雾气在枝叶间流淌。“忆君清泪如铅水”,熟悉的诗句让人有种想落泪的感觉。  

  走出小学校,继续西行。一个与小学校比邻而居的“半拉子”工程引起了我的注意。问当地村民,始知原是建李贺纪念馆的。“他们说李贺是三乡的,纪念馆凭啥要建在西柏坡?要建也得建在乡政府所在地。俺村当然不同意了,就这,两个村开始了争斗,谁也不让谁,最后就把纪念馆打黄了。”村民苦笑着说。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不知说什么好,随众前往位于汉山之巅的光武庙。站在庙前眺望,昌谷尽收眼底,蓊郁苍翠中,白墙红瓦,屋舍俨然。洛河自西而东,充满着母性的光辉。花果山重峦叠障,云雾缥缈……我无力也无需再描述下去,因为李贺早已用他的巨笔,将这一切细细描绘。昌谷犹在,故园永存。

热门推荐
声明:本网站纯属公益爱好和无私奉献家乡、无任何商业行为,如无意中图片或信息侵害了你的权益请邮件联系删除!
注:如想投稿为你家乡贡献图文请发邮箱:76972199@qq.com (介绍下图片三要素)